激發綠色生活想像 綠能中心聚焦綠建築
2013-04-24 09:52:58

激發綠色生活想像 綠能中心聚焦綠建築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經濟部區域智慧資本學界科專計畫16日舉辦「綠建築想像與實踐」論壇。由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靜吉及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帶領大家創意發想,由宜蘭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黃聲遠剖析築夢宜蘭的心路歷程與經典案例,並由地政學系副教授孫振義、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聖智分享在地實證經驗,以綠建築啟發大家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周麗芳說明,為提升生活品質與追求環境永續,各國致力推動綠色城市,除了綠色建築外,綠色治理、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經濟及綠色生活都是眾人關切的焦點。其中,綠色建築已逐漸走向仿生建築的理念,例如城市環境仿生、建築樣式仿生、使用功能仿生、組織構造仿生等。通俗來講,綠建築就像一棟有生命的房子,富智慧、能感知,會呼吸、會排氣、會排汗、會排水...,好似一棟由大地上長出來的房子,與自然環境是如此緊密結合。

 

  - 吳靜吉名譽教授分享動人的生命故事

 

吳靜吉則由心理學角度切入,「無論什麼人,從事什麼行業,或是做了什麼事情,都有他一段動人的生命故事」。吳靜吉先從黃聲遠的「愛情想像與實踐」談起,黃聲遠與妻子是在宜蘭這塊土地上初相識,牽起倆人的紅線,正是彼此對生命與環境的關懷與熱情。黃聲遠的妻子李靜慧早年辭去記者工作投身宜蘭童玩節策劃,倡議環保生態與世界公民,在同理心的支持下,黃聲遠得以在許多綁手綁腳的資源處境中,常保樂觀、開放的態度,也能堅持做想的事,實踐夢想。

 

 黃聲遠建築師分享經典案例 -

 

黃聲遠則先朗讀自己所寫的一封信,內容感性的道出他對宜蘭的情感:田中央團隊長期深耕宜蘭,這地方對其成員來說是一個體驗慢活生活,別有洞天的新家園;幾個外國交換學生跟他分享,來到宜蘭就像回家,這樣的說法讓他非常詫異,他想或許是宜蘭獨特的放鬆、分享與包容氛圍,造就了心靈上「家」的氛圍。黃聲遠感性地說,走過歷史,每個人想回到家就能回到家,細數從這個家走出去的小孩,每個人都在各地有卓越的成績,為每個城市、每個鄉鎮做出一番貢獻,黃聲遠選擇在宜蘭落腳生根。

由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事務所設計團隊,一次次用心與新打造出充滿故事的公共建案,共計43處。例如櫻花陵園顛覆一般陵墓可怕凌亂的印象,與自然環境融合,建築間的高度都是經過精準計算,以期每個角度都能看到海,雖受黨政更替影響以致無法達成,但整個基地是以富裕的態度作為設計的目標。來到櫻花陵園,「伴著太平洋的長浪,人人都可以平等的看到流星,也俯瞰故鄉」,不僅來此思念故人、享受大自然給予的美景,還兼有露營功能。團隊負責人更為此公共建案,五年來天天上山「修行」。

為了讓公共建設與自然和諧相處,黃聲遠團隊將蘭陽女中大樹廊道的人行道架高以避免傷到樹根;田中央18年來唯一在宜蘭以外的案子是「雲門的家」,設計團隊希望將「堅韌自在滲透到雲門舞集的新家當中」。黃聲遠說「環境本就不應該為今天的需要而設計」,希冀「提前十年迎接更有潛力的超大生態綠廊」,此理念從團隊正為今年底的宜蘭護城河奮戰便可看出,繞過已被加蓋的水路,不斷找方法從支洪蓋下手。

想像未來的綠色廊道,啟動「維管束的城市」計畫,包含「口丟口丟噹森林」,先保留預計約35年才能長好的樹木的公共空間,不讓以利益賺錢為目的的團體佔有;綠色廊道還包含未來預計催生兒童體育館、宜蘭中山公園、歷史廊道156巷、台灣銀行分行辦公大樓修建為宜蘭美術館、「順著地方人士找書的特別習慣」而建的宜蘭誠品書店等綠色空間,以及因應極端氣候的城市引水道水利系統,讓宜蘭未來的護城河成為環境教室等。

正向樂觀的工作團隊氣氛,走進施工現場與工地團隊溝通協調,「盡量減少和事不關己的人在程序上窮耗浪費生命」,並深入當地長期蹲點生活,而非僅是設計前去晃晃;並且保持最大的設計彈性,「能夠做也要留下一些空白」。長者的智慧也常是設計的最佳導師,要叫設計「低調到只被認為是維護舊橋的臨時設施」,例如津梅棧道不須太寬,「路要窄一點,才不會有人在旁邊盤踞,流動中使人正面相逢,更增添彼此認識的機會」。

再亮一點、再大一些是一般人最自然不過的反應及要求,「但卻不符合在有限資源環境下的公共利益」,黃聲遠說。想要營造永續發展的環境,就必須扛起被誤解與責備的責任,「每個動作都要經得起更大範圍的地方民意考驗」。黃聲遠提到,若城市僅是模仿成「市民城市(citizens’ city)」,那結果只是「過份擁擠的封閉式社會」,一個與環境共生、永續的生活想像不能僅從政府或商業財團來看。黃聲遠認為,現在年輕人,對於海洋與水路的想像,不再是海邊的園區或高級度假飯店,而是與河水沖積出的土地真實在一起的新生活風格,設計團隊接受建議,開始著手打造造船、划船的生活樣貌,營造透過水路設計將宜蘭推向國際的可能性。

半小時的分享,黃聲遠謙遜地隱藏自己,不斷強調團隊成員如何用不服輸的毅力堅持在地公共建設耕耘與夢想實踐的過程。黃聲遠表示建築設計目標並非為綠建築,不過透過一個個公共建案的設計,卻能看到「綠」的建築是建基在融入自然環境,與其和諧共生,傾聽當地人心聲,尊重在地文化價值,總是為未來的綠生活型態做足調整及準備。

 

  - 孫振義老師分享成果

 

地政學系副教授孫振義接棒,從大陸近年話題度相當高的鳥巢、央視大樓「大褲衩」和廣州地標「小蠻腰」,來省思建築。甚麼樣的衣服適合台灣?孫振義認為「如果能夠搞定國服,就能搞定國屋」,也就是符合台灣地理環境的台灣建築。孫振義認為,在不同時空背景、國家、文化環境下,綠建築有不同的定義。

孫振義以四個案例分享,包括將非法廢棄物堆置場污染地改建為芝加哥綠色科技中心,建築自然採光及通風,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外,也使用28個200英呎深的井進行地熱運用。第二個案例為台北富邦福安紀念館,保留基地樹種,屋頂行綠化措施,在人工的環境下打造空中花園。鳥瞰空中花園,孫振義形容「像在縫合都市的綠帶」。對於未來該怎麼想像綠能與綠生活,孫振義以苗栗大山國小自主農田為例,透過栽種農作物到收成曬穀等的過程,雖未直接打著綠建築或永續環境的口號,卻培養孩子們從小對環境的敏感度。

孫振義認為綠建築不一定只有公家單位或財團才能做到,微幅度改善是人人可行的。例如,新北市新莊區揚名學園社區便是一個從自身做起的實例。將社區公共空間換成省能燈具,使用小型的風能與太陽能板發電,屋頂綠化等,並倡導以腳踏車代步的綠色交通生活。枕頭山宜蘭厝,讓當地材料、風土人情成為當地建築的材料。「只要人心綠了,建築才有可能綠」孫振義說。

 

陳聖智老師分享成果 -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聖智,自己充當主持人,拍攝剪輯一段約17分鐘的影片-「節能、舒適、幸福:綠建築生活實踐」。介紹隱身於台北士林區幸福街的綠建築民宅。民宅主人認為綠建築定義很簡單,就是節能減碳。節能包括節電、節水,屋主認為台灣取得水電資源太過容易,以致不懂珍惜,更不會想法子節約,屋主說雖然不敢自稱自己的家是豪宅,但他絕對可以說他的家是個好宅。

透過陳聖智的鏡頭,看到不顧風水之說,在花園栽種樹木,成為最佳的天然遮陽棚。在屋裡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儲水桶。在陳聖智與屋主的訪談中,論及未來的從事綠建築措施的建議,屋主認為法規非常重要,政策必須參考國際經驗與時並進。

 

 廖文宏老師分享心得 -

 

資科系副教授廖文宏表示自己常常趁週末假日時,到宜蘭遊玩,試圖找回小時記憶的感動,透過黃聲遠分享建築、環境與生活交織出來的詩篇,讓自己「十分」感動;另外他表示透過陳聖智老師的分享,更明白綠建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一般人也可效仿綠生活,綠建築是可以依據其概念落實於我們生活之中。

 

 - 現場聽眾聚精會神聆聽

 

民族系一年級林宗志則好奇,黃聲遠在投入公共建設上有沒有任何挫折或是印象深刻的事件。黃聲遠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少有人是能直接說服別人的,通常都是透過共同的交集去溝通,他相信絕大多人絕對都想把事情做好,只是角度不同,這樣的思考因此可以體諒以及包容不同的聲音。他表示他把時間當成朋友,將時間拉長,沈澱、思考,會有新的機會讓事情達到好的結局。

吳靜吉引用《偶像破壞者》一書的三個觀點來期勉大家,他表示現在科學已經發現腦部某部位可以掌控人的行為,而突破困境的方式就是要有獨立創新的見解、克服恐懼以及說服別人,若能訓練這三者,面對困境的態度會更加謙遜,營造出對自己更多可能性的有利環境。

論壇結束後,仍有大批師生上前圍繞黃聲遠請益討論。周麗芳預告,綠能中心將持續搭建產學合作平臺,讓大學人才與典範產業有近距離對話的機會,並導入成功個案,讓校園所創造出的知識,能轉換並應用於社會,產學攜手,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