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綜合院館南棟270944辦公室
電話:02-29378545

若您有任何相關之問題,歡迎您填寫以下表單與我們聯絡
聯絡姓名: 性別: 先生小姐
電子郵件: 連絡電話:
主旨:
聯絡資訊:
尋創新契機 社會企業論壇向典範學習
2013-03-12 09:54:11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實踐社會使命與價值主張逐漸蔚為企業風潮,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11日舉辦「綠色社會企業」論壇,探討社會企業精神與成功典範案例,分享社會企業在利潤成長與綠色環保間的創新契機。

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表示,自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於1983年在孟加拉創設窮人銀行以來,自給自足、不分配盈餘的經營模式逐漸成為企業的另一種選項。臺灣近來吹起一陣社會企業風,但社會企業的創設宗旨、組織產出、經營過程與盈餘分配,還值得學界廣泛討論與凝聚共識。

公企中心副主任黃秉德舉星巴克與里仁為例說明。 -

公企中心副主任黃秉德對照跨國企業星巴克與臺灣里仁企業,認為社會企業可從「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創造與解決當地需求的「在地創新」、運用社會資本產生聯盟及跨部門合作的「共創價值」面向思考。

面對咖啡農被剝削,星巴克以創新的消費方式回應,預計2015年販售的咖啡全是透過「公平交易(Fair Trade)」機制所生產的「倫理咖啡(Ethical Coffee)」,同時增加貸款給農民、號召五萬年輕人參與社區營造、讓農民能參與碳交易以賺取額外收入,也規劃各地區門市硬體設備達到綠能環保的目標。

對照臺灣里仁,則以宗教意識加上環境意識,有效提升臺灣農業在風險環境中的彈性,並開創增加農民收入與破十億的「經濟價值」、改善土壤地力的與水庫水質的「環境價值」、帶動消費者飲食與消費習慣的「社會價值」等三重價值盈餘。

公行系教授江明修則提出,社會企業需要拉長時間來看真實影響的證據。以跨部門治理的角度,社會企業是政府、企業與第三部門共同的手段。社會企業需要帶著「社會使命(Social Mission)」促進「商業活動(Commercial Activities)」,再由商業活動回饋創造出社會價值。

公行系特聘教授江明修闡述社會企業深層意涵。 -

江明修綜整各國政府對社會企業的看法,歐盟強調社會企業要能發揮社會影響力,而非創造所有者與股東的利益,社會企業的運作是透過企業家精神與創新方式提供市場產品與服務,並將盈餘用於社會目標;英國則認為社會企業主要追求社會目的,盈餘主要用來投資企業本身或社會,並非為所有者或股東謀求最大利益。

江明修說,英國已立法規範社會企業,並在英國大社會(The Big Society)政策下推動「增設社區公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CICs)」,促使社會企業創投家獲得資金的能力,再讓創投家回饋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循環模式,最終目的將解決社會問題與營造創造力社會的能力。

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陳金貴將綠色社會企業分為九種類型。 -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陳金貴定義,社會企業責任指企業在商業運作中,對利害關係人應有的責任;社會企業可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性,有效協助政府解決社會問題,進而改變傳統的社會服務輸送方式,以社會創新的實踐為非營利組織找出生存之道。

陳金貴回顧歷史,有從最早欲解決失業問題的歐陸模式、將解決社會問題的課題與能力放回社會當中的英國模式;美國非營利組織模式則將遊民、不良少年等透過社會企業,重新導正到生活常軌;至於美國企業模式則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共同承包社會福利工作,但有可能會在利潤與社會救濟中產生矛盾。

陳金貴認為,包括慈濟垃圾與舊衣回收、Tosheka綠色紡織回收非洲塑膠袋等,包括回收資源回收、資源利用、資源轉化、食物銀行、能源運用、公平貿易型、生態維護、二手商店、有機農產等九型,都是社會企業類型。

他表示,結合理想與賺錢,加上探索新機會的社會企業家精神以創新的營運價值及方式,社會企業成為非常有魅力的一條路,朝向社會和環境方向的綠色社會企業,更是當前社會企業的重要趨勢。

周麗芳預告,後續中心還將持續邀請校內外專家跨領域對話,希望集合眾人智慧,歸納關鍵元素,引領我國未來政策方向。

與會師生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