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綜合院館南棟270944辦公室
電話:02-29378545

若您有任何相關之問題,歡迎您填寫以下表單與我們聯絡
聯絡姓名: 性別: 先生小姐
電子郵件: 連絡電話:
主旨:
聯絡資訊:
綠能中心論壇聚焦兩岸能源與社會實踐
2014-04-16 19:38:10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財政系特聘教授周麗芳16日舉辦能源財經論壇,聚焦兩岸能源政策與社會實踐,中國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徐小杰、企管系主任韓志翔、經濟系副教授李慧琳及國關中心中國政治所副研究員吳得源跨領域對話。

周麗芳表示,國家能源政策若要收到成效,「由上而下」的戰略佈局以及「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需雙管齊下,人民對環境與能源的自我覺知更扮演關鍵角色。她認為,能源議題有很強的外部性與在地性,有必要緊密連結生活、生態、生產、生命等「四生」,善用在地創新利基,創造最大社會福祉。

韓志翔由石油枯竭的趨勢談起,分享各國尋求替代能源與改變生活方式的案例。他舉德國城市弗萊堡(Freiburg im Breisgau)說明,很多建築物屋頂都舖設太陽能板,形成一個跨政府、跨組織及跨產業的全民運動,節能觀念已走入家庭,並改變個人價值。

韓志翔也以電動車為例,美國電動車特斯拉(Tesla)充電後可跑到400公里,高於一般汽油車,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更立志未來五年內要讓所有人都開得起電動車。除了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外,瑞士逐步開發太陽能飛機,顯示太陽能可應用所有生活層面,可減少石油使用並減低環境負擔。

韓志翔分析日系品牌TOYOTA的三輪電動車i-Road,去年瑞士汽車展首次問世,承載二人,極速每小時可至45公里,續航力三小時,今年開始量產,將成為TOYOTA「優化城市交通系統」(optimized urban transport system)」的一環。在愛知縣豐田市試行,包括結合電動車、電動自行車以及充電站設施,可提供更靈活與便捷的交通系統。

徐小杰指出,中國的能源使用量高居全球第一,為了達到能源永續性,能源政策多側重中長期分析,每每談及能源問題都想得很大,內容包山包海。他由世界能源中國展望的角度,思考新能源與傳統能源間的相對性及優缺點,並觀察局部性的能源政策是否能適用於全中國的整體擴散。

徐小杰表示,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地區對於石油的需求比重相當大,占全球石油需求量的25%。世界能源的需求態勢目前形成板塊化,如集中在中國、印度、東南亞所構成的亞太月牙型地帶。另一方面,美國的石油及天然氣供給不斷增加,世界能源供給呈現「多中心化」的趨勢,不再只侷限在中東地區。

徐小杰認為,全世界正走向能源革命之路,因環境意識提升及對化石能源的反思,許多已開發國家紛紛選擇提升國內「清潔能源」及「再生能源」,並減少碳排放。他提及能源革命在全球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變化,歐洲國家可再生能源的市佔率較高,但有些國家仍以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為主。

徐小杰預測,未來能源革命帶來的世界能源發展可能是:煤炭、天然氣、石油、可再生能源多能並存,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革命的核心,各國將順應能源革命,並思考出創新的能源政策。他也預告,中國2025-2035年將進入天然氣產業的黃金時代,非常規天然氣將成為中國天然氣發展的主要動力。

李慧琳著重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對經濟體影響,各國能源使用對經濟外部性影響帶來全球性的衝擊,能源需求增長太快,各國開始搶奪可用的能源,能源供給達到高峰,可用的石油已開始進行倒數狀態,因此造成能源安全的問題。開發替代能源已成不可或缺的選項,除了實質上提供能源補給,需求面上也須良好管理,以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

李慧琳說,高度需求能源時,油價價格上升,窮人窮國無法購買,產生能源窮困問題。能源過度開發帶來的氣候變異危機也再次造成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彼此的經濟失衡,並造成糧食危機和環境危機。一切的解決之鑰應從消費端著手,喚醒人民對能源的珍惜意識,才能停止能源浪費。

吳得源再拋出問題,點出目前大家往往忽略了節水議題,強調節能必須結合節水,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他指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2014年4月在德國柏林發布報告,提倡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並呼籲須儘速減低碳排放量,否則到2030年得被迫仰賴科技,才能減少過量的溫室氣體。

吳得源分析,中國能源消費近期概況來看,能源的消費總量從2000-2010年增加了134.6%,到達32.5億噸標準煤,預估在2015年煤炭消費量會增為40億噸。2014年3月中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低碳社區試點工作,預計2015年前,將建置一千個以上的低碳社區試點基地。

吳得源解釋低碳社區試點工作重點包括:低碳理念統領社區建設,社區規劃及建設納入碳排放指標,達到綠色低碳化;培育低碳文化及低碳生活方式,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推動觀念深化;探索推動低碳化營運管理模式,鼓勵社區居民及社會組織參與低碳社區建設與管理;推廣節能/綠建築,最大化利用自然採光通風,採用當地材料;建設高效低碳基礎建設,合理配置社區內商業休閒公共服務等設施,提升社區總體服務效率;營造優美宜居的社區環境,社區綠化儘量採用原生植物,建設適合當地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

吳得源也提出節能減碳和節水應該並行,節能減碳的過程需消耗水資源,除了計算碳足跡,未來需要朝向計算水足跡邁進。

公行系博士生林煥笙提出北極圈的治理議題,認為北極圈已成為未來石油或天然氣開採的重點區域,徐小杰回答,北極圈是中國能源研究領域中的重點議題,不論是就地緣政治、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等層面,北極圈都是全世界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現今也全方位介入,希望能參與北極圈的重建,因為藉由參與才能了解,中國也將會投入更多資源及資金協助各國的研究。

周麗芳將持續關切能源政策與社會實踐,積極搭建交流與對話平臺,讓更多校內外專家現身說法,分享最新教研心得,並帶領同學延伸多元探索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