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綜合院館南棟270944辦公室
電話:02-29378545

若您有任何相關之問題,歡迎您填寫以下表單與我們聯絡
聯絡姓名: 性別: 先生小姐
電子郵件: 連絡電話:
主旨:
聯絡資訊:
串連語言與文化 綠能中心探討歐洲文明
2014-03-26 15:13:10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增進語言與文化的融合,財政系特聘教授周麗芳與歐語系、國關中心美歐所及外語學院翻譯中心26日主辦「世界文明論壇:歐洲文明的進程與發展」,聚焦德國、法國與西班牙,由語言、文學、文化與翻譯等多元面向探索跨文化。

曾留學德國的周麗芳表示,歐洲為人文薈萃之地,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不論是思想啟蒙、宗教演進、文藝復興、制度典章、民主憲政等,都刻劃世界演變的脈絡與紋理。

她說,若從大學的發展史來看,包括義大利波隆納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及德國柏林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等中世紀歐洲大學都深具典範意涵,不論知識的傳授、真理的追求,或學術自主的執著上,都模鑄當代大學的個性與精神。

周麗芳表示,歐洲文化及文明有其悠久的歷史及特性,多元而繽紛,或內斂沈穩或熱情奔放。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國家渴望和平,企圖再度成為世界舞臺的中心,積極推動歐洲統合運動以避免戰爭,促進歐洲語言與文化的認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繁榮。隨著歐盟建立,歐洲文化的內容與價值再度受到重視,歐洲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視更值得我國借鏡。

歐語系主任張台麟表示,歐洲地區包含40個以上國家,隨著歐盟的建立,對世界發展愈來愈有影響力,不但歐語能力很重要,歐洲各國豐富的文化特色,也值得深入體驗。不過,他強調,想瞭解歐洲的發展,需從一個大地區的整體架構出發,而非由空間片段切割國家來解讀。

張台麟觀察,許多到歐洲留學或遊學的交換生,在生活學習上面臨的困境,都不會只是單純一國的問題,更是牽動整個歐洲的全面性制度與挑戰。他鼓勵學生藉由跨領域學習,探索認識整個歐洲。

國關中心美歐所長湯紹成舉出德國表現突出的面向,在他看來,德國近百年來思想家輩出,如康德(Immanuel Kant)的三大批判、馬克思(Karl Marx)的社會進化論、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提出的超人思想「今天的我,要超越明天的我」。他肯定德國的思想家孕育著精神層面的無形資產,對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推進力量。

湯紹成同時分析德國的權力制度,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建國較晚,建國對歐洲版圖帶來大的變動。德國建國後,深刻反省自己的國家,因此現在德國走的道路與以往已有很大的改變,排除希特勒的獨裁主義,邁向文明及民主,我國立法院單一選區的制度,就是借鏡德國的政治體制。

外語學院翻譯中心主任古孟玄從「中國文學的西班牙語輸出」談起,關連到翻譯發展與漢學研究。她說明,漢學研究含括「域外漢學」及「域外漢文學」。域外漢學為中國文學的西班牙語輸出;而域外漢文學則為古代外國作家和文人用漢語書寫和創作的文學作品。

古孟玄認為,任何文化都有雙向影響,可分為「西學東漸」及「中學西傳」。從外部世界看中國,觀察歷史上中國文學和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然後由此再反觀我們自身。現存最早的漢語著作西班牙翻譯本是Juan Cobo 翻譯的 《明心寶鑑》。接著《聊齋誌異》、《紅樓夢》、《西遊記》、《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及《儒林外史》都有西譯本,以文化傳承為媒介介紹中國。

歐語系教授阮若缺拋出問題「對法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她認為,傳統法國文化的代表首推貝雷帽、棍子麵包、葡萄酒與起司。棍子麵包在法國很具代表性,在臺灣也很風行。她提到,在法國大革命時,革命人士衝到巴士底監獄時,聽到呼喊:麵包﹗麵包﹗同時介紹法國各地的可麗餅、鵝肝醬、起司火鍋等風土美食。

至於法國人在藝術文創上的幻想與變造,阮若缺舉法國文創上很有名的仿造畫,達利(Salvador Dalí)就在蒙那麗沙的仿造畫上加了鬍子,而法國吸收了羅馬文化、古文明文化的精華,更加發揚。此外,法國為藝術家聚集之地,達利、畢卡索(Pablo Picasso)、米羅(Joan Miró)等西班牙藝術家在西班牙陷入動亂時,都前往法國避難,在法國累積相當大的成就及名聲。

歐語系教授楊瓊瑩著重身份認同及性別主題,她提到,現代西班牙偵探小說70年代興起,在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死後,西班牙文學進入轉型期,許多作家以偵探小說批判社會,反應國內暴力、娼妓、警政貪污等問題,當時也適逢女性主義的掘起,讓女性意識抬頭,自治區積極去除中央集權,脫離高壓獨裁統治,尋求自我地位。

楊瓊瑩介紹很多許多作家的作品,包括奧莉薇(Maria-Antònia Oliver)、西摩(Isabel-Clara Simó) 及瑪荷納(Assumpta Margenat),以偵探小說創作,但長久以來始終被文評家視為「邊緣」的文化產物,與卡塔盧尼亞語區女性面臨的雙重邊緣化社會困境頗為雷同。

歐語系副教授姚紹基介紹他的研究領域及國際合作重點,他負責系上德文語法教學,相較於法語或西班牙語,他認為德國語法比較困難的,也提到近期正在撰寫語法教材,希望協助學生學習德語語法。

姚紹基的研究領域為中世紀德語文學,是目前國內相關領域唯一學者,他很珍惜這個領域,尤其將重心放在中世紀德語遊唱詩人的詩歌研究上。

至於多年來協助校內外臺德學術合作事務心得,他認為,對話與信任很重要,才能逐步打下合作基礎,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來自德國的歐語系助理教授陶克思(Christoph Thonfeld)介紹歐洲歷史之家計畫(House of European History),他說,歐洲歷史之家的外觀,是2007由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的前議長波特林(Hans-Gert Pöttering)提出,期待這棟建築物可以涵養歐洲歷史記憶及歐洲統一感,並建立對歐洲的認同以及未來想像。

陶克思藉由圖像說明,歐洲歷史之家佔地約四千平方公尺,代表將歐洲統一視為整個歷史進程的終極目的。然而,歐洲歷史之家計畫也受到許多批評,例如建立歐洲的認同感曾遭遇分岐意見,因當時適逢「波斯灣戰爭」,是否出兵伊拉克的議題上歐盟各國各持正反觀點。陶克思也提到,期望歐洲歷史之家不只是一個實體的建築,也能肩負起進行歐洲整體研究及文化推廣的重要樞杻。

同樣來自德國的歐語系助理教授蔡莫妮( Monika Leipelt-Tsai)分享跨文化德語教學的經驗及研究,她提到,語言教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需採行多樣的教學策略。她認為生活背景及文化會影響習慣思考及語言結構,但人類是懂得學習的,因此透過學習能將思考模式及語言結構轉換為其他文化的模式。

她認為,教學時,老師也應在課堂上教導學生異文化的思考模式,並訓練學生學習多文化的思考模式。

蔡莫妮認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帶來語言學習上的許多不同。西方文明承襲了古希臘的文化及哲學思考,在較為獨善其身,同時生活倚靠著狩獵、放牧及貿易,西方社會農業發展較晚,思考方式則是邏輯與抽象並重。而中國南部及日本深受商朝、周朝的稻米耕種文化。也受到中央集權的帝王統治,農民需要相互合作,並生活在深受限制的複雜社會中。

與會師生肯定世界文明論壇搭起跨文化對話橋梁,周麗芳與張台麟也預告將在4月26日舉辦一整天的歐洲文明論壇,邀請有興趣的教職員生共同參與,深度體驗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歐洲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