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我們:
116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綜合院館南棟270944辦公室
電話:02-29378545

若您有任何相關之問題,歡迎您填寫以下表單與我們聯絡
聯絡姓名: 性別: 先生小姐
電子郵件: 連絡電話:
主旨:
聯絡資訊:
關注災難外交 國關與綠能中心合辦論壇
2013-10-07 14:18:57

關注災難外交 國關與綠能中心合辦論壇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災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7日共同舉辦「災難外交論壇」,邀請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Oslo)博士Ilan Kelman分享環境災難發生後產生的國際外交衝突與和平契機。

國關中心副主任柯玉枝表示,Kelman以災難外交為主題,赴世界各國蒐集實證資料與學術對話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尤其他近期出版《災難外交》更廣受學術社群引述。

 

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指出,臺灣天災發生頻率很高,2009年莫拉克颱風襲臺,全球氣候風險指標評比上躍升國際高風險第二名,即便2011年氣候風險度下降為第75名,卻不代表臺灣天災風險的因應策略可輕鬆以對。面臨颱風、水災、土石流等威脅,必須審慎防範,更要整合產官學界,確定災難發生後的國際外交援助策略。

周麗芳也表示,日本福島核災爆發後,臺灣各界發揮跨國界人道援助與財務捐獻,以民間的力量展現國與國的情誼。鄰近的中國、菲律賓、印尼等國也是環境災難頻傳的國家,災難外交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值得跨領域共同研究與實踐。

 

 

Kelman定義災難指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於一個區域都無法解決的事件;而外交則是主權政府與其它政府相關主體締結的和平關係,但並不限定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目前研究結果發現,災難後會帶來短期的和平,但長期則還沒有案例。

Kelman進一步深究災難在國與國之間和平、衝突及合作中扮演的角色,發現災難應變行動僅能為國家帶來短期間的合作及相關利益,以現階段而言,對於長期的外交結盟並無實質成效。

Kelman分享,北韓1995-2003年間發生大飢荒,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中國、日本、美國都提供人道救援。原為世仇的土耳其及希臘,在1999年先後發生嚴重地震,兩國也提供彼此物資救援,但多數災難僅形成暫時性的外交,各國在政治上仍以本身利益作為優先考量,畢竟「政治是冷血的」。

 

 

財政系副教授羅光達研究發現臺灣二氧化碳排放47%來自於工業部門,尤其污染減碳排放的機會成本過高,會影響公司生產效率。實證研究發現溫度、降雨與臭氧的層度與臺灣經濟成長呈現負相關,確實影響臺灣經濟成長;財政系副教授陳香梅則關心美國加州與中國大陸簽訂協議的進一步發展。

 

 

來自德國漢堡大學的交換博士生Jan Petzold認為,災難發生時,除了國內與國家間的軍事外交關係外,全球政府組織,如聯合國、國際媒體、國際NGO等角色值得研究關注。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王文岳從日本311大地震後來看中國、俄羅斯與日本間的外交關係,311後俄羅斯開始與日本發展技術研發等關係,但中國與日本沒有重大影響,其中條件讓人好奇。

 

 

周麗芳與柯玉枝預告,兩中心將攜手合作,交流更多國際綠色能源與氣候變遷的個案經驗,並結合國際社群,以學界力量協助社會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