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自動科技 綠能中心催生智慧農業工廠
2013-04-24 09:25:11

 

結合自動科技 綠能中心催生智慧農業工廠

周麗芳主任主持「智慧農業工廠的創新與展望」論壇 -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8日舉辦能源財經論壇,聚焦智慧農業工廠的創新與展望,由理學院長郭耀煌帶領未來想像,探索在感知自動化、傳輸網路化、分析智慧化的三大發展趨勢下,透過「智慧聯網」的資訊技術潛力,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及都市農業可能性,達到安全、舒適、便利、健康、永續、節能的智慧生活。

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表示,面對氣候變遷、都市化與能源短缺,未來生活樣貌也可能隨之改觀。在地狹人稠的大都會區或乾旱缺水的荒瘠地帶,傳統農業有所能也有所不能,亟需思索新的出路,智慧農業工廠是可行選項之一。

她認為,智慧農業工廠除需運用尖端智慧科技,更需以使用者為導向,整合跨領域專業知識,以人文治理導引技術開發,輔以商品化設計,協助人類因應農業挑戰。

理學院郭耀煌院長認為,智慧農業工廠是未來新趨勢 -

郭耀煌說,智慧聯網是由網路延伸出的產物,透過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觀測及理解,產生互動技術。智慧農業工廠建立在智慧聯網的基礎上,強調智慧感知網路與服務,並不侷限於植物工廠,畜牧亦可應用相同的概念管理,甚至延伸諸多新興產業。

郭耀煌舉例,每天上網使用的瀏覽器、現代社會幾乎人手一支手機,都能隨時隨地將影音文字傳輸給其他人,甚至上傳至雲端備份,促成「群體智慧決策」。過去只有專家才能取得及分析大量資料,如今透過科技的協助,普通人也可在極短的時間蒐集資訊、分析與分享提供經驗智慧。

科技演進的同時,人類的「生活空間與生活型態的變遷」也是重要因素。郭耀煌表示,過去人們只要吃飽即可,現在卻講究特色創意料理、少子化導致青年勞動力銳減、不同區域環境如何有效使用能源...,都仰賴智慧「感知(Sensors)」和科技協助人類搜尋調整。

郭耀煌分享自身在美國搭無人駕駛車的經驗,車輛可快速感知路上坑洞及周圍駕駛情形,而美國的網宇實體系統 (Cyber Physical Systems)也是從生活環境發展出的快速回應系統,期望廣泛應用交通運輸、老人照護、救災現場、能源控制、醫療手術等。

面臨有限能源在食物長程運輸中成本過高、食品衛生與安全日受重視與人口爆炸三大問題,郭耀煌認為,傳統農業已無法完全快速符合人類糧食供應需求及環境變化考驗。尤其臺灣天災不斷,智慧農業更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趨勢。

智慧農業工廠採集約式營運,利用環境、電子以及生物等技術栽種植物,廠內作物生育不受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制約。目前全球以日本發展最先進,如同生產工業製品一樣,可完全整合控制各種適合作物生長的條件。

不過技術如何配合預測市場上糧食供應趨勢,進而控制植物工廠的生長快慢,也是另一關注焦點。郭耀煌提醒,智慧植物工廠的價值鏈不僅生產栽培,還包含種植季節、生長時間、配送流程與原物料關係,同時重視全球產銷狀況,建立決策分析及商品交易資訊資料庫。

因為智慧農業所需空間有限,他想像未來可利用臺商赴大陸後留下的閒置工廠空間來種植,甚至家庭、廢棄貨櫃與電冰箱都可種植,藉由感測器透過網路連結,社區中的家庭還能清楚知道其他人的種植情形,甚至相互交易,目前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地都有前例。

國內目前鴻海、頂新等集團都投入相關資源,雲林縣也計畫招商打造植物工廠,郭耀煌指出,臺灣工業、人才與技術方面都具優勢,但還缺乏知名農業廠牌與農業企業化管理,是眼前要積極面對的挑戰,同時需要社會、商業、管理與法律跨領域投入,提升商品服務價值。

總務處環保組連國洲組長關心智慧農業工廠的執行利基 -

總務處環保組長連國洲認為,將各能源之間轉換列入植物工廠生產的考量因素,可能更有利基。只是目前臺灣平日從太陽能板聚集的熱能,需要透過冷氣排出,雨天時又無法聚集熱能,極端氣候變化,確實是發展植物工廠再生能源的一大阻力。

總務處事務組紀芳元先生思考智慧農業工廠的垂直耕種方式 -

總務處事務組員紀芳元則建議,臺灣地狹人稠,植物工廠應有別於平面式傳統農業,利用雨水蒐集和排水系統,改採垂直耕種,可使各樓層的作物都能得到雨水灌溉。

不過民族二古振輝提到,傳統耕種的價值不僅是把菜賣掉,還包含自然地力培養、調節水源等邊際價值。對此,郭耀煌解釋,植物工廠與傳統農耕並非對立,也無法相互取代。植物工廠強調協助農民有效運用自然資源,並紀錄、運用與普及個體智慧。

周麗芳與郭耀煌都同意,環境教育著重親身體驗實作,未來將攜手尋求資源,考慮在文山區建置智慧農業工廠教學實驗據點,結合周邊綠色生態潛能,讓師生與社區居民體驗不一樣的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