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歷史研究:清末民初即具備能源意識
2012-01-03 00:00:00

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3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照片提供:綠色能源財經中心。

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3日舉辦成果發表會。照片提供:綠色能源財經中心。

鼓勵師生活用校內資料庫、創造新興研究議題,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3日舉辦綠能成果發表會,師生回溯歷史資料發現,能源意識不是現在社會的新議題,早在清末民初,當時人民就已經具備相關觀念。

由財政系教授兼中心主任周麗芳與會計系教授林良楓帶領20多位跨院系同學,經過一個學期耕耘,從生活周遭食衣住行出發,提出10多篇綠能探索成果。

其中周麗芳與資科系教授劉昭麟聯合指導歷史系碩士生姚育松,結合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運用政大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開發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回溯分析清末民初百年間社會大眾對能源觀念的演變。

周麗芳表示,根據歷史文獻,現在人習慣稱呼的「石油」,在清末民初時期常被稱為「煤油」、「火油」和「火水油」,這是因為當時的石油多用來提煉煤油,而煤油形狀似水但卻能點火燃燒,又被稱為火油和火水油。

根據資料庫查詢,「石油」關鍵詞最早出現於1838年、最晚出現於1926年,煤油關鍵詞最早出現於1874年、最晚出現於1928年。期間以「煤油」的總詞頻最高,達940次,其次是石油332次、火油273次、火水油179次。

近一步分析中國能源觀念的演進,周麗芳將清末民初分為四個階段,一開始是「科學知識啟蒙階段」(1830-1895),主要介紹能源相關的化學知識及在煤油燈上的使用。第二階段是「國際趨勢擴散階段」(1896-1901),常見翻譯外國報章能源知識,包括能源產出分布及利用等。

到了1902年之後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中國經驗實踐階段」,反映中國自身的能源開採和產業發展,並揭露與列強的外交談判。創建民國之後,1913年起則進入「現代能源認識階段」,從資料庫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言論已具備能源問題意識,不僅瞭解能源代表新的產業革命,更融入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衝擊下,國人對自身的省思。

除了中國能源觀念演進調查之外,成果發表會上也發表包括砍筏數目與生產紙張的數量比較、進口花束的碳足跡統計等。周麗芳肯定同學們藉由專題發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並與土地連結。「人才培養需向下紮根,學生創意能激發想像」,他期待同學們能吸納歷史經驗與軌跡,主動關心未來社會發展,嘗試提出可行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