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社會公與義 綠能中心邀楊志良談分配
2014-03-25 08:45:37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高齡少子、全球競爭、兩岸競合牽動臺灣社會的公與義,財政系特聘教授周麗芳24日邀請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志良演講,從臺灣經濟發展的目標、政府治理的角色、人民幸福的實現,帶領新一代年輕人定位未來、創造藍海。

周麗芳表示,近年來,臺灣經濟發展成果與在地民眾生活幸福感不同步、M型社會拉大階層隔閡、所得分配不均形成新的近貧族、急促都市更新引爆土地正義衝突、少子化帶來老年人口撫養的世代公平課題,各界逐漸體認「分配」是臺灣刻骨銘心的問題。

面對當前與未來社會的嚴峻挑戰,周麗芳認為,大學有責任扮演社會良心,並帶動社會創新,以人為本,貼近民眾生活,勾勒社會幸福圖像,協助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帶來高成就感的就業機會、建立高關懷的社會系統以及營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對此,楊志良提出:「拼經濟是目標?還是手段?」他觀察臺灣社會近年存在不婚、不生、不活、不養、年輕人覺得沒有前景的「四不一沒有」挑戰。在他看來,過度將經濟發展當作目標,忽略了人的本質與需求,縱使在沒有戰爭、沒有重大傳染病、沒有饑荒、也沒有經濟大恐慌之下,社會也會瀕臨解組的困境。

楊志良指出,由於「四不」導致臺灣人口負成長,老化速度更驚人。對照歐美國家,我國人口老化速度三級跳,預估到2060年時,我國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率將高達42%,未來青壯年人口的財務負擔與扶養壓力相當沉重,值得預先規劃與因應。

他分析,少子化衝擊消費規模,單人戶則衝擊消費型態。消費市場質量劇變,內需急劇減少,老人成為消費主體。另外,學生數銳減,教育嚴重貧血,未來學校關門,教師沒學生可教,還造成勞動力缺乏,經濟發展如同狹心症般,生產力消退、稅收減少、國民儲蓄下降。

楊志良分享自己到瑞典斯德哥爾摩所見所聞,雖然瑞典被喻為最幸福的國家,但當地政府課稅高,民眾負擔重,荷包縮水,人民也覺得痛苦,然而瑞典人卻心甘情願,因為他們願意為未來的福利服務預先打拼、付出,也代表某種程度的公平。

反觀臺灣,楊志良觀察目前空屋數達150萬戶,60%30歲以下人口薪資低於3萬元,炒房造成勞動價值貶值。他憂心臺灣目前不僅要提高國民所得,更要平均分配資源,改善多數人生活。

外交四張家卉即將踏入社會,好奇個人該如何因應?楊志良回應,他自己沒辦法給正確答案,但建議大家由自身做起,慢慢擴散、影響周邊的人,「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應該努力做自己,創造新一代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