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未來生活 綠能中心推廣生活實驗室
2014-02-24 17:46:10

模擬未來生活 綠能中心推廣生活實驗室

  -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未來社會正以急遽速度變遷,財政系教授周麗芳24日舉辦「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的創意與典範」論壇,邀請科管智財所教授溫肇東與新聞系副教授張寶芳帶領師生想像未來,解析生活實驗室的國際案例與創意實務。

周麗芳表示,生活實驗室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Lab)提出,爾後在歐洲蓬勃發展,網絡遍及全球46個國家、320個據點。生活實驗室以使用者為中心,模擬未來生活樣貌,因應高齡化、全球化、數位化、全球暖化等演變,創造參與者的共同價值,激發未來生活無限可能。

 -

周麗芳強調,生活實驗室的內涵在於以人為本,塑造實驗的模擬環境,進入真實的生活脈絡,帶動使用者的共同創造,進而達成開放式創新。藉由一連串感知、探測、資訊與驗證的循環過程,激發參與者的好奇心,願意體驗未來生活,提供感知回饋訊息,不斷系統化擴散經驗。

溫肇東說明,生活實驗室是一種集體的智慧和創意,源自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及環境智慧(Ambient Intelligence),從生活脈絡導引科技方向,運用科技技術改善未來生活。他分析MIT生活實驗室聚焦健康、能源、創意工作及自我表達等面向,正視二十一世紀社會挑戰。

   -

溫肇東介紹加速器(Accelerator)概念,前身為創新育成中心或孵化器。國際上知名的加速器機構TechStars,主要幫助有意願創業的文創團體,至今已協助全球逾630個文創團體創業,並找尋值得投資的人才,至於臺灣也有appWorks Ventures等相似加速器組織,可以進一步推廣。

溫肇東順帶介紹群眾募資(Crowd Fundraising)概念,認為是集結眾多新興文創團體的最新管道。以網路平臺展示,若群眾認為一個計畫很有發展潛能或相當有趣,便可自由投資。這樣的概念在臺灣實施的情況非常踴躍,甚至還超越臨近的中國大陸及日本,至於如何引進大學校園,可以進一步思考。

  -

張寶芳主張生活實驗室應該包括共創、探索、實驗、評估等四大重心。跨領域個案研究,得出好的產品與服務;鼓勵大眾參與,彙整使用者在虛擬及現實環境的生活情境。另外要採集大量使用者情境,以科學技術建立原型並觀察異同,再以不同研究方法評估現實生活中的創意靈感及創新作品。

張寶芳補充,生活實驗室是以一個螺旋式的環境,由小至大,逐漸實踐,慢慢做出來,從校園進廣到社會。他以活動理論(Activity System)解釋生活實驗室概念,因為在生活實驗室概念中包含主體、標的、媒介、工具或科技等手段,都和活動理論的重要元素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寶芳分享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UT)實例,包括傳播、ICT、教育、文化、故事敍述、互動設計等專家籌組跨領域團隊,找出地區特性、居民與環境的網絡、提高人們對地區的歸屬感,再以各樣媒介敍述地方故事,並以互動藝術、戶外作品、口述、出版品等多元方式呈現,達成都市再生目標。

數位內容學程碩士生羅晧耘分享政大校園ITLAB實驗室經驗,嘗試把人的想法數位化,讓學生從做中學,由發想到設計、產出,除了提供設備支援也有教學課程,並定期舉辦工作坊。只是目前多在校園內展示,未來希望能走出政大,讓更多人知道,並進一步擴展創意能量。

周麗芳回應,政大師生充滿創意活力,可建立生活實驗室作為社會創新的試點基地,並強化問題導向的課程設計,鼓勵學生服務學習與在地實踐,以社會為生活實驗場域,有效連結產業、社區、第三部門及地方政府,建立知識型組織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