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故宮 綠能中心搭文史與數位之橋
2013-10-17 16:50:24

前進故宮 綠能中心搭文史與數位之橋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當中華文物與科技化碰撞,能創造出什麼新願景?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與人文中心、國科會故宮整合型計畫研究團隊17日舉辦「文化創意與雲端科技的邂逅-故宮博物院的創新服務」,要集結校內跨領域團隊「前進故宮」。

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認為,故宮蘊含豐沛的人文、藝術及歷史能量,可利用政大研究教學系統構築故宮的上中下游整合知識鏈,讓故宮成為知識典藏的創新典範,並透過服務創新、商品創新、資訊創新,讓參觀者可以「看得到」、「摸得著」與「帶著走」龐大的典藏內容,而不僅只是一個儲存歷史文物的空間。

周麗芳以「建構未來社會論壇」為平臺,邀集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國科會故宮整合型計畫研究團隊總主持人、資管系教授蔡瑞煌、分項主持人智財所與法律系教授馮震宇、資管系副教授張欣綠與助理教授郁方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故宮導入創新服務、數位雲端後的影響及價值,希望創造更多元的文化產值,讓文化創意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支柱。

蔡瑞煌指出,故宮形塑的品牌,不限文化歷史傳承,更具「創造服務」的憧憬。迎接科技時代來臨,文物和數位資通訊元素的結合,再創故宮新價值,透過舊文化資產的新體驗,還能讓群眾感受新穎、有活力的中華文化。

「數位典藏的成果屬於必要條件,僅是眾多創新服務的一環。」他強調,優質服務不只限於技術研究,還有組織策略、文化創意等環環相扣課題。他以服務對象的擴充為例,透過提高與閱聽群眾的互動和參與,文物更能走入人群、親近社會大眾的生活。

蔡瑞煌也認為,創新須具體落實及實踐,以故宮收藏為文本的互動遊戲不僅是製造娛樂,還要能創造置入性行銷。他期待隨著故宮數位化範圍擴散,後續帶來更豐富的影響和研究議題。

馮震宇指出,透過法律來保護文物的智慧財產是當前資訊無遠弗屆的重要課題,但在法律之前的關鍵是「如何應用影像」。當前價值、效果及市場發展都極佳的動態影像,可成為故宮創新利用的途徑,只是目前臺灣影像授權方式較傳統,導致故宮鮮少開發保存文物的創新應用途徑,成為惡性循環。

從傳統靜態圖片跨越至動態影像,面臨許多智財法、影像應用型態,以及衍生出新商業模式的挑戰,馮震宇建議從「應用型創新」出發,例如兩岸合作〈富春山居圖〉與〈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從單純的靜態照片結合數位科技成為動態影像,就可巧妙地創造新的著作權操作空間。

張欣綠認為,故宮若能發展資訊科技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將可擴增故宮品牌的價值性及獨特性。69萬餘件文物雲端虛擬化後,將可節省故宮資訊科技運維費用、提高資訊管理生產力,若能建立整合性、統一性的原端資料庫入口,更可以輕鬆地拉近人民與故宮的距離。

張欣綠以國外博物館為例,VertNet收集八百萬筆脊椎動物的研究資料,其中動物聲音、影音採階段性收費;ArtBabble(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則提供影音知識,提供教育單位使用;StreetMuseum App(英國倫敦博物館)更將歷史照片、畫作等與真實景點交錯對照,促使使用者好奇走進博物館。

張欣綠提出安全、服務、市場、組織、技術五大層面,透過雲端技術轉換故宮的服務重組及整合的能力。

至於使用者關心的網路資料庫使用的流暢度,郁方提到,當系統繁忙時,服務品質和關鍵性的參數設定有關,若能藉由控制配置和參數調整掌握雲端服務的效能,就可以增進更好的服務品質。

周惠民表示,故宮最基本的功能是收藏和保存,但教育和展示功能仍極富潛力,「釐清為誰而展示?為誰創造新價值?」相當重要,目前故宮文創品大多是簡單的複製品,若能釐清對象,將可豐富文創品內涵。

周惠民也回應近期宮廷劇興起風潮,野史傳說和主流影視媒體的內容,帶來許多似是而非概念,傳統文物更被賦予具意義的教育價值。

周麗芳、周惠民與蔡瑞煌都期待,從故宮博物院跨領域研究出發,可以積極展現政大數位人文研發能量,以人文創新軟實力「前進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