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綠能中心搭臺俄雙邊研究橋梁
2013-09-12 10:31:11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11日舉辦「俄羅斯永續發展與公民社會」論壇,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副教授Mikhail Karpov、政大外語學院副院長賴盈銓、民族系教授趙竹成、俄羅斯研究所長魏百谷,從認同危機、公民社會及永續發展的社會價值鏈對話,開創雙邊合作新契機。

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指出,快速的經濟起飛導致社會外部成本不斷增加,導致自然生態一次次大反撲,間接威脅著人類生存,永續發展與創新治理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更左右著全球政策制定與學術研發。

周麗芳指出,2010年APEC領袖會議呼籲各國追求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性成長」、「創新性成長」、「永續性成長」、「包容性成長」與「安全性成長」,由過去的褐色經濟逐步走向綠色經濟,尋求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共生共榮之道。

 

 

不過,周麗芳直言,永續發展不是口號,具體實踐需仰賴公民社會的自覺與共同參與,其中價值認同更扮演關鍵因素。她觀察俄羅斯經濟發展趨勢,過往高度仰賴石油與天然氣,近年為避免過度倚賴單一市場或單一經濟型態,已經在莫斯科近郊打造「俄羅斯矽谷」,導入高科技產業開創多元化、國際化的經濟樣貌,只是執行成效與社會影響值得進一步檢視。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副教授Karpov長期關注俄羅斯、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經濟金融市場轉型過程,他認為,俄羅斯社會普遍存在文化或文明的認同危機,談論公民社會、永續發展或能源大國等政治經濟戰略前,需要先回答「我們是誰」的課題。

他解釋,俄羅斯從蘇聯時期的集權高壓統治下將認同危機壓下去,到1991年才開始進入真正的公民社會,但即便經濟政治繁榮、生活穩定的時期,仍沒有解決人民的認同危機,「不解決認同的問題,俄羅斯將很難發展。」

 

 

Karpov綜觀近年俄羅斯推出的三大經濟戰略「打造超級能源大國」、「新工業化」與「現代化」,憂心俄羅斯能源製造成本與市場價格並不相符,他認為,土地廣、資源多並不代表在工業經濟上處於競爭優勢,加上現代化後的制度並非完全落實,人民未具有強烈的公民認同意識,這對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是潛在的威脅。

他期待俄羅斯能孕育更主動的公民社會,對國內問題或與國際聯結的議題能積極廣泛的投入。

賴盈銓同意Karpov以認同為根本,推展至整體議題的觀點。他根據自身經驗指出,不管是認知或形式上,俄羅斯社會的確於蘇聯時期已存有基本的公民意識,公民知道自己在社會的模式。但如何拉回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推展、世界的眼光如何評論,以及整體執行的質與量等問題仍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

 

 

趙竹成表示,「官僚主義」是阻礙俄羅斯發展最危險的因素,如何在政府政策中落實完善法律制度,和發展完備公民社會有關。他指出,認同危機一直持續至今,是思想面的危機,認為公民社會議題是俄羅斯和臺灣社會普遍關心的議題。

 

 

魏百谷以臺灣積極推動的NGO組織為例,由於民間的參與,更能持續監督社會政策與環保政策。他認為,公民社會可分為國內與國際公民社會兩大部分,同時引用環境永續性指標(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說明俄羅斯在國際社會參與度指標評比遠低於國內社會參與度,以中國大陸與俄羅斯邊界上下游河流水汙染問題為例,如何跨國環境治理共同尋求改善之道,是另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