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觀點 綠能中心財經論壇探討大陸生態
2012-12-21 00:00:00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中國大陸崛起後,逐漸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然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間如何取得平衡,廣為各國關注。臺灣研究中心與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20日舉辦能源財經論壇,探討中國大陸森林與水資源治理,剖析公私治理的趨勢與挑戰。

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表示,現今約有10億人口無法飲用潔淨水,世界各國每天更有5000人因而死亡,如何普及供水,改善飲用水的潔淨品質,確保人民用水安全,是開發中國家亟需解決的課題。

周麗芳說,森林、海洋與土壤是地球上主要的碳匯載體,森林每年可淨吸收約5億噸的碳。如何藉由政府監管機制的訂定,攜手民間協力執行,共同保護森林,對抗森林濫伐,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環境持續劣化,已為各國廣泛重視。

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顏良恭介紹中國森林認證體系,表示中國已經愈趨關心森林永續管理,即便是下游林場產品都希望推動森林認證標章,藉此提升企業形象及企業社會責任。

然而,顏良恭觀察,中國林產內需市場微弱、企業認證產品成本過高、認證標準嚴苛、多元參與不足將是實務上重大挑戰。

國家發展研究所長吳德美認為,中國熱衷水務私有化,其一是因為都市公用事業管理體制從極權轉向市場,二為建立包括費率調整、提高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課責等現代化管理模式。

然而,吳德美也強調,水務私有化帶動水價提高,社會出現反私有化浪潮,公私治理將是未來研究重點。

臺大地理資源環境學系副教授簡旭伸歸納中國土地開發三時期,包括開發區熱、大學城熱、生態城熱;在熱潮中,中央與地方對土地開發態度的博弈互動,產生中國獨特的城市發展特色。

簡旭伸以批判性態度反思,中國生態城市可能僅是「舊瓶裝新酒」,以發展生態為口號,實質為著眼地方財政的土地開發。

周麗芳肯定論壇提出包括森林認證、水產治理、生態城市歷史觀點,都提供跨領域系統思考方向。鼓勵更多老師廣泛分享中國大陸蹲點研究成果,提供學理與實證之間對話空間,轉化為我國公共治理的創新動力。  

 

參與財經論壇學者合影。照片提供:社科院。

參與財經論壇學者合影。

 

社科院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主持財經論壇。照片提供:社科院。

社科院綠能中心主任周麗芳主持財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