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斯拉夫出發 綠能中心探討世界文明
2014-03-12 08:56:26

【社科院綠色能源財經研究中心訊】財政系特聘教授周麗芳發起「世界文明論壇」,首場12日與斯語系、俄研所主辦「斯拉夫文明的進程與發展」,解析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緊張局勢,並由文學、藝術、思想等軟實力,揭開斯拉夫文明的神秘面紗,吸引逾百位師生一窺究竟。

周麗芳首先闡明「世界文明論壇」的開辦初衷,她表示,政大為國際大學典範,外語學院享譽國內外,開授多國語言近30種,各種語言背後的文化能量、思想脈絡、歷史底蘊及社會發展更是精華。有必要集結跨領域師生,包括國際事務學院、國關中心、文學院及相關院系所,專研世界各區塊的文明進程與發展,以有機模式從事跨文化比較研究。

周麗芳提到,去年底至今,烏克蘭革命、克里米亞危機,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震驚全球,舉世關注。政大擁有華人世界第一個斯拉夫語文學系、全國唯一的俄羅斯中心與全國唯一的俄羅斯研究所,豐沛的教研能量與國際活力,可以讓政大成為臺灣看見斯拉夫的眼睛,更是華人社會的俄羅斯研究第一品牌。

外語學院副院長賴盈銓從文學和藝術探討俄羅斯的定位,表示斯拉夫的文化精神性超越物質成就的自我陶醉,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因此很難在東西文化中定位。賴盈銓認為俄羅斯文化承襲了歐洲文化,也發揚了歐洲文化,但俄羅斯文化是否屬於歐洲文化?仍有待學者論辯。

賴盈銓詳細說明,斯拉夫文明對現實世界存有神話般的圖像與感知,俄羅斯文化非常宏大深遠,內含有廣泛的宇宙觀、世界觀,不過因為看重精神層面,遠高於物質層面,不能將俄國文化歸類為東方或西方的文化,也是俄國文化的最大特色。

斯拉夫語言學系主任葉相林擺脫大眾對俄羅斯的軍事、經濟強國的形象,由軟實力出發,表示近年來俄羅斯政府成立俄羅斯世界基金會,積極在各國建立俄羅斯中心,至今已超過百所,推廣語言與文化。剛結束的冬季索契奧運藝術表演,就可以看到俄羅斯文化豐富的一面。

葉相林表示,以往對俄國民族性認知多是自大與自卑、忍耐與反叛,但她在留學俄國後,「才感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平易近人,因此增加民族的多元了解非常重要。」許多的對立與衝突其實都來自誤解,因此她希望藉由宣傳俄羅斯文化,也能減少全世界對俄羅斯的誤解,並進一步減少衝突。

俄羅斯研究所長魏百谷說明克里米亞半島之於俄羅斯的重要性,表示俄羅斯在歷史、戰略的考量下,必須加強駐兵保護俄羅斯僑民,加上黑海出海口是俄羅斯仰賴的不凍港口,在華沙公約解散後,為防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西擴張的勢力,俄羅斯對於近鄰國家的軍事防禦特別敏感,才會積極採取行動,以防烏克蘭成為西方勢力的附庸國。

魏百谷分析,普丁總統計劃要成立歐亞聯盟,兩大重要基礎之一是哈薩克,目前俄羅斯、白俄羅斯及哈薩克已簽定關稅同盟,這個行動已經奠基歐亞聯盟成功的一半,而烏克蘭的地位則決定歐亞聯盟是否能成功的另一大半主因,也是為何俄羅斯急欲介入烏克蘭事務。

斯語系教授陳美芬由著名的「伏特加」酒切入俄羅斯的生活,並介紹伏特加酒的歷史、釀造方式及飲用方式,「伏特加酒要一口飲用才不會醉。」

陳美芬提到,早在1533年時,俄國便有第一家伏特加廠。18世紀的彼得大帝為了創造俄國營收,接管伏特加成為國營事業,爾後凱薩琳大帝開放酒類釀造及販售,伏特加逐漸普及。陳美芬介紹各式各樣的伏特加酒及其變化萬千的文創酒瓶設計,凸顯在地特色與自有品牌的重要性。

斯語系副教授劉心華由宏觀角度,談論國家及文明的陰影面,反省斯拉夫的文化內涵。她表示,過去俄羅斯為了要克服境內多種民族的不同特性,以高度集權的手段,消滅文化的差異性,建議當今的俄羅斯不能再強調單一族群,應以平等的立場來看待境內的其他民族,促成對話的可能。

劉心華也提到,俄羅斯改革的導火線,多因社會階層財富累積到一個程度後需重新進行分配。她觀察,俄羅斯的文化發展有一定的周期,在國家混亂中漸漸強壯起來,權力開始控制百姓,接著再次進入混亂、分裂的社會氛圍。劉心華憂心,當今的俄羅斯什麼都想掌握,但最後可能什麼都抓不到,如此一來,俄羅斯體系反倒有可能會因歐洲文明而漸漸褪色。

社科院副院長李酉潭曾五度到俄羅斯訪問,並參與臺俄雙邊研究合作。他說,俄羅斯給人的印象多是軍事硬底子,然而據他實地觀察,俄羅斯文學藝術不僅鼎盛,更內化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很多花店甚至24小時營業。他鼓勵同學不只學習俄語,而需以語言為工具,發展專業,才能擁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魏百谷倡議由政大發起成立斯拉夫研究學會,進一步連結國內外斯拉夫學術社群,並參與國際聯盟,周麗芳則鼓勵跨院系師生合作,共同打造政大成為華人世界的斯拉夫研究領導基地。